「達文西密碼」試圖從"美術史"與"宗教史"交錯的歷史中,探究聖杯的生命意義;「天使與魔鬼」企圖把充滿衝突的"科學"與"宗教"做合理且相互契合的解釋;而「失落的符號」一書欲藉由共濟會的神祕的儀式與秘密,進而去探究"人"與"神"之間的界線。
是的!丹‧布朗帶著羅柏‧蘭登回來了。
丹‧布朗在前兩本小說的手法小異大同,往往最不可能是有動機的角色,最後都會是犯案的主謀,而在蘭登教授拯救世界的解密過程中,出現的絆腳石,讓讀者恨的牙癢癢的角色,通常都不會是反派,單純的扮演煙霧彈的要角。<失落的符號>一書,雖然有7成的結構與前兩本蘭登教授的冒險故事一樣,但是在反派的安排上,卻是跟以往大相逕庭。從開始到結束,丹‧布朗很清楚的告訴讀者,反派只有一位,但其所圖與目的,卻是在最後才完全的告知,甚至在揭露兇手的真正身分時,讓我有種倒抽一口氣的感覺,訝異與讚嘆丹‧布朗巧妙的說故事手法。
丹‧布朗的小說之所以吸引我,完全是因為作者將故事的"偵探驚悚"與真實世界用縱橫交錯的手法交織在一起,讓讀者深信故事中所發生的一切,都是種"刻意被隱瞞的真實事件",讀著就像是化身蘭登教授般,一步步的掉入丹‧布朗所設的陷阱之中,再讓作者透過蘭登教授慢慢的滿足讀者揭密的成就感。
<失落的符號>不像前兩本蘭登教授的冒險故事,揭密過程中所涉及的地點範圍明顯的縮小,縮小至只有美國首府華盛頓中的國會山莊、國會圖書館與華盛頓紀念碑。故事的發生地範圍縮小,內容也顯的有所侷限,不斷地描述人與神之間的差異,重複地說著一些空洞無具體意義的內容,但就故事本身的戲劇化而言,內容比較起前兩本更加的血腥暴力,非常適合把文字影像化。
丹‧布朗從共濟會著手,將引發的爭議,我想在<失落的符號>出版之前,作者本身就已料想得知,畢竟美國有太多有頭有臉的人物都是共濟會的會員,而這些會引發的種種爭議,就像是<達文西密碼>內容與基督教教義的不一;<天使與魔鬼>內容與羅馬梵蒂岡的衝突,不也就是丹‧布朗宣傳新書的手法之一。
丹‧布朗成功的創造話題,引發讀者的興趣,雖然蘭登教授已經三度登場,但熱潮尚未退減。或許會有讀者認為,夠了!丹‧布朗就是這幾招,蘭登教授無法再變出新把戲,但就我而言,蘭登教授不僅是丹‧布朗所創造出的虛擬人物,更是接觸一些平常無法了解西洋文化史(西方軼史)的媒介之一。
題外話:話說好萊塢又簽下<
失落的符號>電影拍攝版權,看來將還是由朗霍華執導,至於湯姆漢克是否主演,就拭目以待了。